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文化田野實習與方法上
Field Methods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(with Practices) (1) 
開課學期
109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人類學系  
授課教師
張正衡 
課號
Anth3009 
課程識別碼
105 30401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全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三3,4(10:20~12:10) 
上課地點
水源人201 
備註
初選不開放。本課程中文授課,使用英文教科書。先修文化人類學。9/4早上10點至人類系助教室登記,首週上課依名單領授權碼加選。未登記者選課無效
限本系所學生(含輔系、雙修生) 且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2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91Anth3009_FMCA1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授課時間:每周三上午10:20-12:10;寒假田野實習
授課地點:水源校區人類學系系館201

授課教師:張正衡
Email:cchang23@ntu.edu.tw
課程助教:羅盤針
r06123004@ntu.edu.tw
課程助教:莊淯琛
yuchen22@ntu.edu.tw
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為針對⼈類學系的三年級學⽣所開設之研究⽅法課程,目的在於帶領學⽣演練⽂化⼈
類學⽥野⼯作的⽅法基礎與調查程序。修課同學將學習到以⼈類學觀點掌握社會⽂化現象的
技巧,熟悉以抽象概念和邏輯分析⽥野材料的⽅式,體會其背後所可能伴隨的學術與倫理議
題,並於最後有系統地將之書寫為短篇的⺠族誌敘事。本課程分為上下學期,上學期的教學
重點為⽥野研究⽅法之學習與分組演練。修課同學並須於寒假時集體前往教師所選定之⽥野
地,實地執⾏上學期所設計之⽥野研究計畫。⾄於第⼆學期的學習內容則為⽥野經驗資料的
整理、分析,以及⺠族誌寫作的相關訓練。⽽在兩學期的課程結束後,同學們的⺠族誌書寫
也會依循系上的慣例集結成冊,並分送給相關單位收藏。
為了完成必要的訓練,修課同學在本學期必須每週進⾏⾼密度的⽂本閱讀、摘要與課堂討論,
以吸取⽥野⼯作前輩們的實作經驗;與此同時,也需要完成幾次的⼩型⽥野習作來熟悉基本
的⽥野技法如觀察、訪談、與⽥野記錄。在學期的後半段,修課同學還需要⾃⾏搜尋與閱讀
相關的⽂獻、擬定研究構想,以作為寒假時參加集體⽥野調查旅⾏(預計於2021年1⽉20
⽇~1⽉30 ⽇之間進⾏)時的⼯作⽅針。
⽂化⽥野實習是本系的核⼼課程之⼀;⽽對於⽂化⼈類學家⽽⾔,「出⽥野」更是學科專業
認同的標記。不過,今天許多其他學科的研究者乃⾄於實務界的專家,也都經常會進⾏所謂
的⽥野調查,甚⾄許多⺠族誌研究法的教科書也都不是由專業⼈類學家執筆、針對⼈類學學
⽣所寫成的。在這樣的情境下,⽂化⼈類學家雖然無需急於獨佔⽥野⼯作者的名號,卻也被
迫要重新確認這個學術志業的知識特性與情感結構,重頭思考這個學科在當代社會中的獨特
性與貢獻。這⼀整年兼具理論與實作的⽥野⼯作訓練,希望能讓修課同學親⾝體會⽂化⼈類
學家的業務機密(the tricks of the trade),在實際的旅⾏、對話與傾聽觀看中,對⼈類學的專業知識產⽣更具體、深刻的理解,並且讓它與你後續的⼈⽣發⽣更密切的聯繫。 
課程要求
不論把⽥野⽐喻為⼀⾨「藝術」、⼀種「技藝」、⼀套「技法」或者是⼀項「⼿⼯藝」,其
間的共通之處在於這些論者都同樣理解到:⽥野⼯作⽐起學習其他的社會科學研究⽅法還更
加必需在實地操作的過程中學習,甚⾄必須透過⾝體感官經驗來進⾏。因此這⾨課要求同學
進⾏⼀系列的實作演練。本學期會要求同學完成幾次⽥野習作,⽽且同學繳交的習作成果將
成為是我們上課的討論重點。我們會在 CEIBA 上開放同學相互評閱各位的⽥野習作(因此
請留意作業中的私密資訊與敏感⽂字),並讓各組的代表在課堂上分享操作的過程與⼼得。
因為與上課流程密切相關,因此⽥野習作不能遲交或缺交,還請修課同學們配合。
除了⽥野習作之外,這⾨課程的學習管道仍然⾼度仰賴⼤量的閱讀、分析與反思過程。每週
指定的讀本不僅會有實⽤的⽥野技藝指引,也包含了可以從中學習的⽥野書寫與⺠族誌研究。
每⼀次上課時的課堂活動,除了操演特定的⽥野研究技法之外,教師都會提出與當週閱讀⽂
本相關的討論問題,邀請不特定的同學進⾏回應與分享。事實上,唯有透過同學的主動思考
與參與討論,看似枯燥的研究⽅法步驟才會成為切⾝可運⽤的個⼈知識。因此每⼀位選課同
學必須每個星期閱讀指定材料,並且在上課之前撰寫篇幅⼀⾴以內的閱讀筆記,精準陳述該
週讀本的要點與個⼈反思,於上課⽇的前⼀天晚上 12 點前上傳⾄ CEIBA)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Alexander, Jeffrey C. and Steven Seidman eds.。1997[1990]。《⽂化與社會:當代論辯》。新北:⽴緒。
Booth, Wayne C., Gregory G. Colomb and Joseph M. Williams。2009。《研究的藝術》。台北:巨流
Emerson, Robert et al.。2007。《如何做⽥野筆記》。上海:上海譯⽂
Pink, Sarah。2019[2013]。《學做視覺⺠族誌》。重慶:重慶⼤學出版社
Schensul, Stephen L. et al.。2012[1999]。《⺠族誌⽅法要義:觀察、訪談與調查問卷》。重慶:重慶⼤學出版社。
Spradley, James P. 1979. The Ethnographic Interview. New York: Holt, Rinehart and Winston.
Spradley, James P. 1980. Participant Observation. New York: Holt, Rinehart and Winston.
Spradley, James P. and David W. McCurdy. 1972. The Cultural Experience: Ethnography in Complex Society. Prospect Heights: Waveland Press.
Wolcott, Harry F. T。2011。《⽥野⼯作的藝術》。重慶:重慶⼤學出版社
Ying, Cheng and Claude Aubert。2018[2003]。《滿倉:1980 年⼀個臺灣農村的掠影》。台北:中央研究院⺠族學研究所
王崧興,1967。《⻱⼭島──漢⼈漁村社會之研究》。南港:中央研究院⺠族學研究所
溫春來、⿈國信主編。2017。《歷史學⽥野實踐教學的理論、⽅法與案例》。桂林:廣⻄師範⼤學出版社
⿈應貴。2006。《⼈類學的視野》。台北:群學
⿈應貴主編。2015。《⽇常⽣活中的當代宗教:宗教的個⼈化與關係性存有》。新北:群學
郭佩宜、王宏仁主編。2018。《⽥野的技藝:⾃我、研究與知識建構》。台北:左岸
*趙恩潔、蔡晏霖主編。2019。《⻎反⽥野:⼈類學異托邦故事集》。台北:左岸
*畢恆達。2020。《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?2020 進化版》。新北:⼩畢空間
*謝國雄主編。2007。《以⾝為度、如是我做:⽥野⼯作的教與學》。台北:群學 
參考書目
請參考當週上課內容網頁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準時出席及課堂參與 
30% 
 
2. 
每週閱讀筆記 
20% 
 
3. 
⼩型⽥野習作(⼆份) 
40% 
 
4. 
寒假⽥野研究構想 
1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6  導論:⼈類學家的⽥野⼯作有什麼特別? 
第2週
9/23  當代⼈類學的⽥野⼯作是什麼?可以如何進⾏? 
第3週
9/30  當代的⺠族誌研究者如何定位出⽥野(地)? 
第4週
10/07  如何進⼊⽥野、把握場景、建⽴關係? 
第5週
10/14  如何進⾏參與式觀察? 
第6週
10/21  如何撰寫⽥野筆記? 
第7週
10/28  ⽥野習作時間(⼀):本週不上課 
第8週
11/04  尋找⽂化場景與社會情境:⼈類學家如何讓觀察與敘事聚焦? 
第9週
11/11  對⽥野地的基本掌握:初步的⺠族誌描述需要哪些材料? 
第10週
11/18  檔案、碑刻與⺠間⽂書中的地域社會:歷史⼈類學者如何做⽥野?
 
第11週
11/25  如何執⾏⼀個深度訪談? 
第12週
12/02  ⽥野習作時間(⼆):本週不上課
 
第13週
12/09  ⼈類學家如何在⽥野中進⾏對話與訪問? 
第14週
12/16  如何設計⼀個⽥野研究計畫並提出好的研究問題? 
第15週
12/23  ⺠族誌選讀:如何把握北台灣沿⼭地帶的區域特性? 
第16週
12/30  ⽥野倫理 
第17週
1/06  研究計畫工作坊 
第18週
1/13  行前會